主页 > 资讯 > 热点 比亚迪、上汽、吉利,遭受调查!

比亚迪、上汽、吉利,遭受调查!

据中工汽车网获悉,1月12日,路透社媒体透露,欧盟委员会的调查人员将在未来几周对中国汽车制造商进行调查,以确定是否征收惩罚性关税以保护欧洲电动汽车制造商。

三名参与调查的人士表示,目前,欧盟委员会人员已经抵达中国,将于1月和2月访问比亚迪、上汽、吉利等相关企业,此次访问是为了进行核实,即现场检查车企此前对问卷的回答是否属实。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人员并不会访问在中国生产的外国品牌,如特斯拉、雷诺和宝马等。事实上,欧盟“反补贴”调查计划持续13个月,旨在确定中国制造的平价电动汽车是否从国家补贴中获得了不公平的好处。

针对此报道,欧盟委员会、中国商务部、比亚迪和上汽集团均未回应,吉利也拒绝置评。 

变革与阻碍

1886年,世界上第一辆装配内燃机的汽车奔驰1号在德国诞生。

2021年,欧洲地区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近70%,达到230万辆左右。

2022年,受俄乌战争、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供应链中断等因素影响,欧洲电动汽车总需求量略有下滑,下降至约220万辆。

2023年,欧洲地区电动汽车销量继续攀升,在2023年慕尼黑德国国际车展上,德国总理朔尔茨更是给出一项价值1100亿欧元的激励计划,为德国电动汽车行业发展提供支持。

2035年,时隔150年后,欧盟决定将不再出售内燃机汽车,为燃油车敲响了丧钟。

然而,转型总有阵痛与分歧,关键是痛苦由谁来承受,承受多久,如何化解分歧,没人能给出“进度条”。

大众汽车集团CEO赫伯特·迪斯直言,自己带领大众汽车从“环境罪人”的艰难处境中走出,用了6年时间,现在拥有雄心勃勃的电动汽车战略,和巴黎气候目标一致,但占据大众汽车近一半股权的工会并不这么想。

裁员、停产、削减成本……给电动汽车倾斜诸多资源的激烈举措引发矛盾。不过,尽管欧洲市场电动化转型不尽如人意,却没有一家车企愿意放弃,毕竟在电动化时代,谁能抓住时机,谁就能活下去。

“未来的方向是电动汽车”,这句话在过去几年里越来越深入人心。正如欧盟委员会所说,汽车行业对欧洲的繁荣至关重要。行业的转型,或者更确切地说,电气化将是一场巨大的变革。

放眼全球,汽车产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的德系、美系、日系巨头们犹豫不决,面临着“象大难转身”的困境。也给了中国传统车企转型以及新势力品牌崛起的机会。

焦虑与警惕

如今,中国制造的汽车在欧盟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已经上升到8%,到2025年这一比例可能达到15%。同时,中国电动汽车在欧盟的售价通常比欧盟制造的车型低20%。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竞争加剧,国内增长放缓,从市场领导者比亚迪到新势力竞争对手小鹏和蔚来,都在加大海外扩张力度,这让欧盟感到压力。

2023年9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发表第四次“盟情咨文”时不顾德国等国家反对,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声称以此保护自身免受受益于国家补贴的中国电动车生产商的影响。

在冯德莱恩看来,“全球市场现在充斥着便宜的中国电动汽车,由于国家的巨额补贴,它们的价格被人为地压低了,这正在扭曲我们的市场。”

2023年10月,欧盟正式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调查将首先厘清中国电动汽车价值链有否受惠于“非法补贴”,以及这样的补贴有否对欧盟汽车厂家构成威胁。若是,欧盟有可能对中国进口电动车施加反补贴关税,税率将高于10%。

彼时,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在接受海外媒体采访时曾强调,“我们是一家上市公司,需要以透明和开放性分享信息的方式进行管理。因此,我们不担心欧洲正在进行的任何调查。”

经济层面上,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快速发展,在欧洲市场占有份额越来越高,这让欧盟感受到竞争压力,希望借此保护自身汽车产业及相关领域就业。

政治层面上,2024年是大选之年,欧盟及其多个成员国将面临一系列重要选举。尤其在当下,俄乌冲突持续发酵,欧洲经济陷入高通胀和能源危机泥潭。为了应对这一趋势,这些成员国对保护本国汽车企业及相关就业的诉求进一步增强。

出海与挑战

1901年,匈牙利商人李恩时将两辆美国制造的“奥斯莫比尔”牌汽车运至上海公共租界。自那时起,中国人终于见识到了“汽车”模样。

1949年,毛泽东主席在参观斯大林汽车工厂时立下宏愿,“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大工厂!”中国汽车工业梦想由此启航。

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双突破3000万辆,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汽车出口突破522万辆,出口额突破1016亿美元。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出口量第一。

“消费者心态正在发生改变”,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彭波感叹,调研发现,即使是发达国家,对中国品牌的偏好度和接受度也非常高,欧洲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接受度达40%左右,有将近30%的用户认为中国汽车品牌可以和整个欧洲的主流品牌保持同等价位。

在中国汽车制造商的眼里,欧洲堪比流着奶与蜜的迦南之地。一方面,当地消费者对电动汽车有所感知,市场开拓基础好;另一方面,欧洲有着百年的工业积淀,在电动汽车这一品类上,中国车企有了更强的竞争力,也有了发展窗口期。

具体来看,中国出口欧盟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主要分为三类,具备欧资背景的中国车企、中国自主新能源车企以及特斯拉、宝马等在中国生产的外资车企。

数据显示,比亚迪、长城、蔚来在欧洲的市占率合计仅为1.1%,反补贴调查造成的影响很小。而上汽名爵、吉利领克、东风易捷特等带有欧资背景的品牌可以在欧洲合作伙伴的本土工厂进行生产。

有业内人士分析,这意味着在反补贴调查中受影响最大的,很可能是由上海超级工厂出口海外的特斯拉。市场消息指出,特斯拉已有意将对欧出口的产能转移至美国工厂,或能避开反补贴调查造成的影响。

2023年,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二十周年,欧洲的问题在于“能力和目标”之间的差距,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实现了从“零基础”到“领军者”的角色转变。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uploads/allimg/20211206/1-2112061524541R.jpg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https://m.weibo.cn/u/7480332336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