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政策 不允许起火爆炸,电动汽车新规发布

不允许起火爆炸,电动汽车新规发布

据中工汽车网获悉,5月27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截止日期为7月27日。

其中,《安全要求》在旧有的GB38031—2020标准上做了一系列修改。其核心逻辑就是提高对动力电池的安全要求,最终目的是要达到电池发生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让车内乘员有足够逃生时间。

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质量发展局、国家消防救援局消防监督司这三部门,联合召开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工作视频会,分析研判现有安全形势,研究部署本年度安全管理工作,保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问题频发,焦虑难缓

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900万辆大关,月度渗透率突破40%,消费者曾经对于新产品的“尝鲜”心理已经不再凸显,市场整体竞争格局发生剧变。

数据显示,仅2023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自燃率上涨了32%,平均每天就有8辆新能源汽车发生火灾(含自燃),其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当前,“安全问题”一直是横亘在车企和消费者之间的一道隐形的墙。虽然车企反复强调动力电池安全性,甚至搬出针刺实验来展示电池可靠性。但交通事故中频现的起火、自燃,又让消费者质疑:新能源汽车在碰撞后是否更容易着火?这样的情况究竟能否避免?

具体来看,新能源汽车起火原因可归结为两大类。

第一类为内因,主要指向电池企业。电芯制造过程中混入粉尘杂质、极片边缘毛刺,枝晶、析锂等都是可能引起电芯短路的原因;第二类为外因,主要指向车企。车辆碰撞、过充过放、高温不耐都有可能是起火的元凶。

值得注意的是,“零自燃”已经成为现在车企高频宣传词。

埃安在宣传弹匣电池时表示,产品已售出近40万辆,累计行驶超101亿公里,依然保持“零自燃”的表现;五菱在宣传宏光MINIEV时,用的则是百万销量,碰撞“零自燃”的说法;余承东也曾在问界的发布会上直言,“问界车型目前没有自燃过,很多车几乎天天在烧。问界在所有品牌中质量排名第一,高于所有车企。”

事实上,动力电池安全性主要包括:结构安全、电安全、热安全和环境安全。因此,加强电池的防水性能和遏制热失控成为提升电动汽车安全性的重中之重,各大电池厂商和整车厂商不断通过技术升级,改善性能。

首先,是材料的选择。磷酸铁锂具备耐高温优势,安全性较高,三元材料、锰酸锂、钴酸锂次之。

其次,是模组的设计。常用的防火隔热材料主要有气凝胶、云母、防火涂料、热陶瓷等。而气凝胶是电芯隔热最理想的材料,不仅质量轻、强度高,隔热效果也是传统隔热材料2至5倍。

然后,是防护的措施。除了基于动力电池本体设计所达到的安全效果外,还可以借助车体结构来保护动力电池。

最后,是系统的管理。通过BMS对电压、温度、工作电流、电池电量等相关参数进行实时监控或计算,可以防止电池过充或过放,并通过内部测量传感器所采集到的单个电芯的电压值和温度值变化,实时监控高压系统的绝缘状态是否正常。

政策压制,保障安全

新能源汽车真的被“污名化”了吗?

如今,电动化发展不过十年左右的时间,销量爆发更是近两年的事情。发展上百年的燃油车都做不到完美无缺,更不用说仅仅十几年的电动汽车,难免存在一些短板。再加上媒体的渲染,自然会令部分消费者戴上有色眼镜。

在此背景下,政府部门开始出手压制市场焦虑。

具体来看,本次《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修订的主要包括:提升热扩散要求、完善热扩散测试方法、新增底部撞击测试及快充循环后测试。

经过研究组调研了解,截止至2024年2月,已有78%的企业已具备“不起火、不爆炸”技术储备,基于上述情况,研究组一致认为将热扩散要求提升至“不起火、不爆炸”具备技术可行性,故提升热扩散标准要求。

而在具体的测试验证方法上,《安全要求》提出了“针刺、外部直接加热、在电池单体内部布置加热片”三种触发电池单体热失控的试验。试验时,制造商可自行选择其中一种触发方法,也可选择其他方法来触发热失控。

一方面,当采用推荐的三种触发方法均未触发热失控,则认为电池产品无法被触发热失控,试验通过;另一方面,若电池单体发生了热失控,则应提供报警信号,且报警信号的发出时间应不晚于触发单体热失控之后的五分钟。

此外,《安全要求》将“本标准适用于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等可充电储能装置”改为了“本文件适用于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这也意味着,“不起火、不爆炸”的要求不仅覆盖常用的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还包括钠离子电池、锂金属电池等新型动力蓄电池。

随后,在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工作视频会上。三部门要求,车辆生产企业和动力电池生产企业要严格落实产品安全质量主体责任,履行应尽的责任义务,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测试验证、使用维保等全链条做好风险防范,切实履行产品安全事故报告、缺陷产品召回等法定义务,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正所谓,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在市场手段和政策手段的联合驱动下,中国有望在2050年以前实现传统燃油车的全面退出。无论是车企主动,还是相关部门的强力干预,其目的都是为了保障市场能够平稳发展,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uploads/allimg/20211206/1-2112061524541R.jpg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https://m.weibo.cn/u/7480332336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