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消息,近日,有知情人媒体爆料,相关主管部门正酝酿出台新文件,拟将“半固态电池”统一更名为“固液电池”,核心目的是厘清其与全固态电池的技术边界,避免市场认知混淆。对于这一消息,多位相关业内人士回应称,上述提法尚在商讨中。
半固态电池,是一种采用固液混合电解质的电池,兼具液态电解质离子传导性与固态电解质稳定性,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及消费电子领域。其概念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201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团队研发出早期技术,2023年起进入产业化加速阶段。
该电池在传统锂离子电池基础上引入固态电解质,保留5%—10%液态电解液,正负极沿用三元/磷酸铁锂和石墨/硅碳等材料,工艺兼容现有生产线。其能量密度可达传统电池的1.5—2倍,约350Wh/kg—400Wh/kg,通过抑制锂枝晶生长提升安全性,支持-30℃低温环境运行,循环寿命超2000次。
值得注意的是,半固态电池与固态电池的核心区别集中在电解质形态与性能表现上。从电解质来看,固液电池保留部分液态电解质,仅通过添加固态电解质材料提升性能;固态电池则完全采用固态电解质,彻底摒弃液态成分。
尽管前景广阔,但固态电池真正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仍面临挑战:首先是成本问题。固态电池的生产成本远高于传统锂电池,首批量产固态电池的成本将是现有三元锂电池的3倍以上;其次是量产工艺的稳定性。从小试到中试再到大规模生产,每一步都需要有大量工程化问题需要解决;此外是行业标准尚未完全建立,不同技术路径存在差异,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行业人士指出,半固态电池这一名称界定模糊,易被部分企业用于概念炒作。此前,某车企推出的“光年固态电池”实为半固态,液体组分约10%,却被冠以“固态”之名。统一命名为固液电池后,将有助于明确产品标准,使下游汽车制造商和终端消费者都能够准确辨识,有效遏制市场宣传乱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