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资讯 > 热点 突遭调查!比亚迪、长城、吉利集体下跌……

突遭调查!比亚迪、长城、吉利集体下跌……

据中工汽车网获悉,当地时间9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发表第四次“盟情咨文”时不顾德国等国家反对,正式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声称以此保护自身免受受益于国家补贴的中国电动车生产商的影响。

冯德莱恩表示,“全球市场现在充斥着便宜的中国电动汽车,由于国家的巨额补贴,它们的价格被人为地压低了,这正在扭曲我们的市场。”

受此消息影响,港股汽车股尾盘集体走低,比亚迪股份、小鹏汽车分别下跌3.53%、2.47%,吉利汽车跌1.52%,长城汽车、蔚来、理想汽车小幅下跌。

随后,欧盟中国商会发布《关于欧盟宣布对华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的声明》。其中提到,欧洲市场的开放应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并应为外国企业提供公平、公正和无歧视的营商环境。如果仅因产品来源地而做出市场排除的做法,将有违欧盟在世贸组织的承诺。

“欧洲”变革与阻碍

1885年,世界上第一辆装配内燃机的汽车奔驰1号在德国诞生。2023年,经过多轮辩论,虽然遭到欧洲最大团体保守派议员的反对,但欧洲议会最终以340票赞成,279票反对和21票弃权的结果,正式批准了2035年欧洲停售新燃油汽车的议案。时隔150年后,欧盟为燃油车敲响了丧钟。

“未来的方向是电动汽车”,这句话在过去几年里越来越深入人心。正如欧盟委员会所说,汽车行业对欧洲的繁荣至关重要。行业的转型,或者更确切地说,电气化将是一场巨大的变革。

2021年,欧洲地区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近70%,达到230万辆左右。2022年,受俄乌战争、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供应链中断等因素影响,欧洲电动汽车总需求量略有下滑,下降至约220万辆。2023年,欧洲地区电动汽车销量继续攀升。

在慕尼黑举行的2023年德国国际车展上,德国总理朔尔茨更是给出一项价值1100亿欧元的激励计划,为德国电动汽车行业发展提供支持。

然而,转型总有阵痛与分歧,关键是痛苦由谁来承受,承受多久,如何化解分歧,没人能给出“进度条”。

大众汽车集团CEO赫伯特·迪斯直言,自己带领大众汽车从“环境罪人”的艰难处境中走出,用了6年时间,现在拥有雄心勃勃的电动车战略,和巴黎气候目标一致,但占据大众汽车近一半股权的工会并不这么想。

裁员、停产、削减成本……给新能源汽车倾斜诸多资源的激烈举措引发矛盾。不过,尽管欧洲市场电动化转型不尽如人意,却没有一家车企愿意放弃,毕竟在新能源时代,谁能抓住时机,谁就能活下去。

当前,传统欧洲车企巨头们都面临着象大难转身的困境。正当这些传统巨头们犹豫不决之时,也给了中国传统车企转型以及新势力品牌崛起的机会。

“中国”崛起与超越

1995年,中国第一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仅用了28年的时间,新能源汽车就迎来2000万辆的新里程碑。从2020年9月累计产量突破500万辆,到2022年2月突破1000万辆,再到2023年7月超过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之快、质量之高世界罕见。

截至目前,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全球第一汽车产销国;连续8年稳居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第一;今年上半年汽车出口夺得全球第一。这三个“全球第一”来之不易,标志着中国正在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稳步迈进。

中国车企从国内一路“外卷”出海,并在全球多国领跑纯电动汽车市场,倚靠的到底是什么?

首先,是政策支持。外贸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对稳增长稳就业、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为汽车企业在海外提供金融支持,提升在海外开展品牌宣传、展示销售、售后服务方面的能力。

其次,是完整供应。疫情时期导致汽车零部件供应短缺、物流运输不畅,严重影响了整车生产和销售工作。对于中国车企来说,国内整个的汽车供应链在全球是最完整的,因此在2021年,中国车企率先全面恢复了生产,并填补了这一时期的市场空白。

最后,是技术沉淀。国际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动力电池市占率榜单上,宁德时代、比亚迪全球闻名,牢牢占据前十位置。刀片电池、麒麟电池、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易四方等行业颠覆性技术通通在手,更是打通了电池、电机、电控及车规级芯片等新能源车全产业链核心技术。

“全球”学习与警惕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汽车产业还处于一穷二白的阶段。今天,不管是传统燃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在质量、技术、供应链体系建设、品牌塑造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海外竞争力不断提升。

2023年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两位日本工程师居然在现场围着红旗HQ9进行测量。男性工程师负责用皮尺测量数据,女性工程师负责记录,两人在现场旁若无人的操作,令周围人群诧异。

正是这样,眼看着中国汽车的强大生产能力和稳定的供应能力,让欧美也开始有了巨大压力,试图通过政治手段重组市场局面。

2022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正式签署《2022降低通胀法案》,有分析认为,这是继《芯片与科学法案》后,美国在高科技及未来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上,对中国进行的又一次围堵。

2023年5月,日本政府正式将先进半导体制造设备等23个产品列入出口管制清单。经过两个月的公示期后,最新的出口管制预计将于7月23日生效。

“消费者心态正在发生改变”,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彭波感叹,调研发现,即使是发达国家,对中国品牌的偏好度和接受度也非常高,欧洲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接受度达40%左右,有将近30%的用户认为中国汽车品牌可以和整个欧洲的主流品牌保持同等价位。

70年,中国汽车工业实现了从“零基础”到“领军者”的角色转变。“内卷”早已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中国汽车品牌。从“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多项政策鼓励车企出海,到“内卷”下的中国汽车品牌竞争力突飞猛进。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uploads/allimg/20211206/1-2112061524541R.jpg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https://m.weibo.cn/u/7480332336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