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工汽车网获悉,11月6日,德国媒体《法兰克福汇报》透露,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计划在匈牙利建设其位于欧洲的第一座工厂。一位接近比亚迪的消息人士表示,公司内部已经作出决定。匈牙利工厂年产量将达到六位数,建成速度将与美国竞争对手特斯拉在德国的工厂一样快,预计用时两年建成。
外媒报道指出,深圳政府网站早在上个月发布的消息显示,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维克多在参观比亚迪公司时会见了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现出了合作意向。
目前,比亚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公司仍在寻找合适的地点,并在年底公布消息。”而匈牙利政府则没有作出任何回答。
市场“布局迅速”
从开始造车到电动大巴出海,比亚迪用了近十年。从商用车出海到乘用车出海,比亚迪又用了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比亚迪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企业的史诗般的征程。
具体来看,比亚迪走向海外历经四大阶段。
第一阶段:分公司试水。1998年,比亚迪在荷兰鹿特丹成立了第一家海外分公司兼欧洲总部,主推电池、电子业务。1999年,比亚迪成立北美分公司,开始进入美国市场。不仅为比亚迪建立了海外人才储备,也打响了比亚迪海外品牌的第一枪。
第二阶段:商用车出海。2010年,比亚迪提出了“城市公共交通电动化”战略,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2014年,比亚迪纯电动大巴K9在经历116天的“试炼”之后,顺利通过测试,成为全球首辆通过该测试的12米纯电动大巴,获得了美国联邦交通管理局颁发的整车生产资质。
第三阶段:乘用车核心。2021年,比亚迪宣布与挪威汽车经销商合作,将唐EV打入挪威市场。2023年,比亚迪方面携比亚迪ATTO 3、比亚迪海豚、比亚迪海豹三款纯电车型进入匈牙利市场,位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两家门店将为消费者提供全系列的比亚迪车型。
第四阶段:汽车厂建设。2023年,泰国成为比亚迪在海外投资建设乘用车厂的第一个国家,比亚迪将与当地最大的工业区开发集团伟华集团进行合作,投资近180亿泰铢,规划年产能15万辆,预计24年运营。
自2022年在巴黎车展正式宣布进入欧洲乘用车市场以来,比亚迪在一年时间内将5款电动汽车快速推向19个欧洲国家及地区,涵盖欧洲汽车前五大国家德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以及北欧多个区域,累计开店超过140家。
2023慕尼黑国际车展期间,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曾表示,比亚迪非常重视欧洲市场,并计划为欧洲市场带来更多款车型,还将根据欧洲市场的需求调整其工厂产能。按照规划,到2030年,比亚迪将在欧洲市场的年销量提高至约80万辆,市占率达到10%,跻身欧洲前三大电动汽车品牌。
作为比亚迪全球布局的重要里程碑,在匈牙利建厂有助于公司进一步扩大在中东欧地区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为未来在欧洲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表现“熠熠生辉”
“技术创新是实力的提升,持续的研发是企业的支撑。”这句话深深刻在了比亚迪的发展里。
2003年,比亚迪带着新能源的梦想进入到汽车行业,一个做电池的怎么敢做汽车?各种质疑或嘲笑破面而来,在进入汽车行业的第一天,比亚迪的股价就跌了20%,资本市场泼了一盆冷水。然而,比亚迪咬紧牙关在技术上大力投入,才得到了今天的成功。
2022年7月,比亚迪首次披露海外销量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比亚迪累计出口15.4万辆,同比增长超520%,远超过去年全年海外5.36万辆的销量。10月,比亚迪乘用车出口30521辆,环比增长8.85%,在乘用车月销量中占比突破10%。
比亚迪从国内妥妥的领军者一路“外卷”出海,并在全球多国领跑纯电动汽车市场,倚靠的到底是什么?
首先,技术实力。近年来,比亚迪的技术硕果累累,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e平台3.0、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易四方等行业颠覆性技术通通在手,打通了电池、电机、电控及车规级芯片等新能源车全产业链核心技术。
其次,供应完整。由于国外许多知名车企的供应商分布在全球各地,疫情导致汽车零部件供应短缺、物流运输不畅等情况,严重影响了整车生产和销售工作。而对比亚迪这类中国车企来说,国内整个的汽车供应链在全球是最完整的,因此在2021年,中国车企率先全面恢复了生产,并填补了这一时期的市场空白。
最后,政策支持。外贸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对稳增长稳就业、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意见》明确,要培育汽车出口优势,各地方、商协会组织汽车企业与航运企业进行直客对接,引导汽车企业与航运企业签订中长期协议,为汽车企业在海外提供金融支持。
以比亚迪明星车型“海豹”为例,其中大约75%的零部件是比亚迪自产的,凭借着中国强大的汽车产业链和比亚迪高度的垂直整合优势,海豹的整体成本比在上海超级工厂生产的特斯拉Model 3要低15%,比大众汽车在欧洲生产的相似规格车型成本低35%。
成本的下降代表着价格的降低,价格的降低代表着竞争力的提升。当前,谁掌握了整合优势,谁就将成为赢家,“价格战”很有可能会辐射到欧洲。
挑战“不惧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机遇与挑战是硬币的两面。高速发展的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早已“刺痛”了欧洲的神经。比亚迪走向海外的同时,困难随之而来。
10月4日,欧盟正式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首批选择比亚迪、上汽集团和吉利汽车三家中国车企作为目标公司,调查将首先厘清中国电动汽车价值链有否受惠于“非法补贴”,以及这样的补贴有否对欧盟汽车厂家构成威胁。
若是,欧盟有可能对中国进口电动车施加反补贴关税,税率将高于10%。此外,上述经过抽样选取的三家公司将根据各自的补贴“承担个别责任”。
早些时候,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强调,“我们是一家上市公司,需要以透明和开放性分享信息的方式进行管理。因此,我们不担心欧洲正在进行的任何调查。”
在中国汽车制造商的眼里,欧洲堪比流着奶与蜜的迦南之地。一方面,当地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有所感知,市场开拓基础好;另一方面,欧洲有着百年的工业积淀,在电动汽车这一品类上,中国车企有了更强的竞争力,也有了发展窗口期。
现阶段,中国出口欧盟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主要分为三类,具备欧资背景的中国车企、中国自主新能源车企以及特斯拉、宝马等在中国生产的外资车企。比亚迪、长城汽车、蔚来等中资品牌成为欧盟反补贴调查针对的主要对象。
不过,数据显示,比亚迪、长城、蔚来在欧洲的市占率合计仅为1.1%,反补贴调查造成的影响很小。上汽名爵、吉利领克、东风易捷特等带有欧资背景的品牌则可以在欧洲合作伙伴的本土工厂进行生产。
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在反补贴调查中受影响最大的,很可能是由上海超级工厂出口海外的特斯拉。有市场消息透露,特斯拉已有意将对欧出口的产能转移至美国工厂,或能避开反补贴调查造成的影响。
从中国市场远渡到欧洲市场,比亚迪的竞争仍在继续。放眼全球,汽车产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内卷”已经无法满足快速发展中的比亚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