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工汽车网获悉,11月15日,雷军宣布造车900天后,小米汽车终于亮出真身。工信部公布第377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新产品公示文件中,小米汽车位列其中。
工信部信息显示,小米汽车产品商标为小米牌,定位纯电动轿车,生产企业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申报生产地址为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环景路21号院。两款汽车采用不同电池,一款采用磷酸铁锂电池,供应商为比亚迪旗下的弗迪电池;另一款则采用三元锂电池,供应商为宁德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汽车的生产资质一直是个谜。在此次申报信息中,小米汽车企业名称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且尾标清楚地写着“北京小米”,而申报生产地址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环景路21号院是正在建设中的小米汽车工厂。
一时之间,小米究竟是否有自己的汽车生产资质,是否“借用”了北汽的生产资质,引发行业热议。
“真面目”小米造车路
造车,被雷军喻为小米发展史上最重大的决定之一。彼时,雷军对小米造车的前景十分看好,“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亲自带队,为小米汽车而战。”
10月25日,在小米发布会举办前夕,雷军在微博上发布了“答网友问”,其中涉及到小米汽车问题时,他表示,“小米汽车进展非常顺利,明年上半年正式上市。等合适的时候,向大家集中汇报。”
如今,小米汽车现身新一期工信部目录,终于拿到了“准生证”。
外观方面:小米汽车两个型号分别为SU7和SU7 Pro/Max,对应单电机版本和双电机版本。单电机版本长宽高为4997/1963/1455mm,轴距为3000mm,总质量2430kg,接近角和离去角分别为为14和16度;双电机版本新车长宽高为4997/1963/1440mm,轴距为3000mm,总质量位2655kg,接近角和离去角分别为13/16度。
配置方面:小米汽车单电机版本将提供侧面翼子板字标、后风窗玻璃字标、ETC、不同外观后视镜、不同天幕玻璃、不同样式前风挡玻璃、激光雷达、不同外观轮辋、涂色卡钳等可选配置;双电机版则标配激光雷达,还有不同样式前风挡玻璃、不同天幕玻璃、ETC、不同尾部字标、侧面翼子板字标、后风窗玻璃字标、黑色尾部字标、不同黑色尾部字标、黑色徽标、不同外观后视镜、不同外观轮辋等。
动力方面:小米汽车单电机版本峰值功率为220kW,最高车速为210km/h,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由比亚迪弗迪提供,电力总成由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并搭载博世提供的ABS;双电机版本前后电机峰值功率分别为220kW和275kW,综合峰值功率达495kW,最高车速可达265km/h。搭载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电力总成同样由宁德时代提供,并搭载博世提供的ABS。
按照雷军的规划,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计划第一年销售10万辆,此后三年累计交付90万辆,2024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这意味着,2025至2027年,小米汽车每年所需产能至少为30万辆。
关于对第一辆车的预期,雷军透露,“作为一个刚刚上路的新人,我们要先确保做一款好车,一款能够与当下同级所有产品比拼的好车,在确保这个目标的基础上,再考虑颠覆的部分。”
“搞代工”小米软着陆
随着小米汽车渐行渐近,市场胃口也被吊的越来越高,“小米汽车谁来造”这一问题也令市场高度关注。
在造车问题上,尽管小米与北汽的具体合作形式仍旧未知,但是在合作产物落地之前,两家的每一次进展都会掀起一波不小的震动。
2022年8月,小米收购北汽工厂的消息传的沸沸扬扬,一度让港股北京汽车涨超20%,A股北汽蓝谷涨停。彼时,北汽蓝谷澄清“暂无可以对外透露内容”,而作为母公司的北京汽车也回应“没有听说过此事”。
2023年10月,市场上再度传出北汽将要代工小米汽车的“绯闻”,有报道指出,小米汽车与北汽之间的合作推进得更深,双方均有意图进行更深一步的洽谈,只是具体合作形式仍旧未知。
2023年11月,小米召开产业链闭门会议,北汽集团大巴车现身小米科技园后,北汽蓝谷的股价直线拉升,午后涨停,最终收涨9.07%,报7.82元/股。很显然,北汽蓝谷股价的大涨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投资者对两者的合作充满了期待。
很显然,合作“绯闻”并非空穴来风。代工小米汽车,北汽有着三大优势。
首先,地理位置。小米汽车的生产制造基地位于北京亦庄,北汽蓝谷的生产基地也位于北京,两者在地理位置上非常靠近,便于双方团队沟通交流。
其次,制造经验。目前,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快速进步不断满足了消费者对产品体验的需求,消费者选择空间的拓宽致使中低端市场萎缩,倒逼北汽蓝谷加速转型、寻求高端化的主要推手。
最后,产能富裕。2022年,北汽蓝谷三大基地设计产能52万辆,报告期内产能26万辆,产能利用率仅有50%左右。若为小米汽车代工,前者可以提高产能利用率,减少折旧,后者则可以顺利实现自产代工双线推进,还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作为初次入局造车行业的企业,产能爬坡对汽车制造商并非易事,涉及到工厂产线、机器设备、工人熟练程度和供应商磨合程度。在此背景下,小米若选择寻求与北汽或其他汽车厂商进行合作确实更为保险。
关于为谁而造车,雷军也有了初步的答案,“也许可以先从我们最熟悉也最具市场容量的群体做起,兼顾集团整体业务的步调。”
“聚智能”小米生态露
自2021年宣布造车以来,小米集团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了外界的高度关注。“当电动车行业进入成熟期时,世界前五大品牌将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换句话说,成功的唯一途径是成为前五名之一,并且每年出货量超过1000万辆。竞争将是残酷的。”对于造车市场,雷军也显露出了自己的担忧。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有超过487家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到2023年,正常经营的造车新势力仅剩50家左右。五年时间里,430多家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在激烈的竞争中消失或即将消失。
在这其中,小米到底有何优势?
首先,生态链完整。从手机到家电,小米的智能生活生态链搭建渐入佳境。包括5G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及人工智能,同时基于智能制造,进入机器人、无人工厂、智能电动汽车等,总体细分领域达99项。
其次,供应链质量。现阶段,小米已经投资了50多家汽车供应链企业。卫蓝新能源、赣锋锂电、珠海冠宇等电池厂商、智能驾驶企业被收入囊中。
最后,技术链深入。截至目前,小米围绕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费用投入31亿元,占小米整个研发开支19.38%。共申请涉及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充电装置以及动力系统等方面等400余项专利。
过去,没有一家车企能在三年时间内,完成从行业调研、官宣造车、自动驾驶研发、公司收购、供应商对接、工厂选址、车辆下线测试、量产等一系列流程,小米汽车却做到了。
业内人士认为,小米汽车首款车型的关键卖点将集中在自动驾驶技术、软件生态系统、800V快速充电以及动力配置上。
2022年8月,雷军首次对外公布了小米自动驾驶技术的最新进展:采用全栈自研算法的技术布局策略,能力覆盖高速、城区、停车场等场景,创新泊车服务一体化方案。
2023年10月,在小米澎湃OS暨小米14系列新品发布会上,雷军宣布集团战略正式升级为“人车家全生态”。这个新战略,以人为中心、将“人车家全生态”有机整合,关键内核就是小米澎湃OS。
种种迹象表明,左手握有销售平台,右手伸入智能汽车市场,小米造车看上去,似乎要比国内的很多造车新势力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