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工汽车网获悉,12月12日,小米发文“炮轰”华为余承东冲上热搜。其发言人在微博上声明:余承东先生无端针对我司龙骨转轴技术发布不实言论,与事实严重不符。我们请余承东先生遵循“科学与严谨”的基本规则,请勿再抹黑同行、误导公众。
在2023年花粉年会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公开表示,中国有公司不太尊重知识产权,抄袭完了之后还编成自己的名字,华为的“双旋水滴铰链”技术,人家叫“龙骨”。
虽然余承东没有指名道姓,但相关折叠屏技术有包含“龙骨”名称的品牌,只有小米。
对此,小米强调,双旋水滴铰链和龙骨铰链在设计思路和机械结构上都不同,并放出了专利申请图、申请时间等证据。其自研的“龙骨转轴”于2020年9月18日申请专利,于2021年1月5日获得专利授权,2023年8月于Xiaomi MIXFold3上首发应用。而华为的“双旋水滴铰链”于2019年12月13日申请专利,2021年6月18日才公开。
与此同时,12月12日,小米SU7产品配置信息再度出现在工信部发布的《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七十二批)》中,多项信息被曝光。
小米和华为这两家在手机、汽车双管齐下的企业,竞争仍在继续。
小米造车的“掩面纱”
造车,被雷军喻为小米发展史上最重大的决定之一。“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亲自带队,为小米汽车而战。”
根据《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七十二批)》显示,小米SU7一共有两个版本,区别在于电池包容量和续航里程。两个版本电池包容量为73.6kWh和101kWh,对应续航分别为668/628km和800/750km。
结合此前情报来看,73.6kWh版本采用了比亚迪弗迪的磷酸铁锂电池,为400V高压平台,采用两驱动力;101kWh则搭载了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基于800V高压平台,采用四驱动力。
如今,在雷军宣布造车900天后,小米汽车终于拿到了“准生证”。
11月15日,工信部公布第377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新产品公示文件中,小米汽车位列其中。产品商标为小米牌,定位纯电动轿车。
外观方面:小米汽车两个型号分别为SU7和SU7 Pro/Max,对应单电机版本和双电机版本。单电机版本长宽高为4997/1963/1455mm,轴距为3000mm,总质量2430kg,接近角和离去角分别为为14和16度;双电机版本新车长宽高为4997/1963/1440mm,轴距为3000mm,总质量位2655kg,接近角和离去角分别为13/16度。
配置方面:小米汽车单电机版本将提供侧面翼子板字标、后风窗玻璃字标、ETC、不同外观后视镜、不同天幕玻璃、不同样式前风挡玻璃、激光雷达、不同外观轮辋、涂色卡钳等可选配置;双电机版则标配激光雷达,还有不同样式前风挡玻璃、不同天幕玻璃、ETC、不同尾部字标、侧面翼子板字标、后风窗玻璃字标、黑色尾部字标、不同黑色尾部字标、黑色徽标、不同外观后视镜、不同外观轮辋等。
动力方面:小米汽车单电机版本峰值功率为220kW,最高车速为210km/h,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由比亚迪弗迪提供,电力总成由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并搭载博世提供的ABS;双电机版本前后电机峰值功率分别为220kW和275kW,综合峰值功率达495kW,最高车速可达265km/h。搭载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电力总成同样由宁德时代提供,并搭载博世提供的ABS。
过去,没有一家车企能在三年时间内,完成从行业调研、官宣造车、自动驾驶研发、公司收购、供应商对接、工厂选址、车辆下线测试、量产等一系列流程,小米汽车却做到了。
小米造车的“北汽路”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汽车的生产资质一直是个谜。无论是在第377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新产品公示文件,还是在《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七十二批)》文件里,小米汽车企业名称均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随着小米汽车渐行渐近,市场胃口也被吊的越来越高,“小米汽车谁来造”这一问题也令市场高度关注。
2022年8月,小米收购北汽工厂的消息传的沸沸扬扬,一度让港股北京汽车涨超20%,A股北汽涨停。此时,北汽澄清“暂无可以对外透露内容”,作为母公司的北京汽车也回应“没有听说过此事”。
2023年10月,市场上再度传出北汽将要代工小米汽车的“绯闻”,有报道指出,小米汽车与北汽之间的合作推进得更深,双方均有意图进行更深一步的洽谈,只是具体合作形式未知。
2023年11月,北汽集团大巴车现身小米科技园消息发布后,北汽的股价直线拉升,午后涨停,最终收涨9.07%,报7.82元/股。很显然,北汽股价的大涨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投资者对两者的合作充满了期待。
事实上,代工小米汽车,北汽有三大优势。
首先,地理位置。小米汽车的生产制造基地位于北京亦庄,北汽的生产基地也位于北京,两者在地理位置上非常靠近,便于双方团队沟通交流。
其次,制造经验。现阶段,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快速进步不断满足了消费者对产品体验的需求,消费者选择空间的拓宽致使中低端市场萎缩,倒逼北汽加速转型、寻求高端化的主要推手。
最后,产能富裕。2022年,北汽旗下三大基地设计产能52万辆,报告期内产能26万辆,产能利用率仅有50%左右。若为小米汽车代工,前者可以提高产能利用率,减少折旧,后者则可以顺利实现自产代工双线推进,还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作为初次入局造车行业的企业,产能爬坡对汽车制造商并非易事。在此背景下,小米若选择寻求与北汽或其他汽车厂商进行合作确实更为保险。
小米造车的“智能场”
在对小米品牌的感知程度上,科技和质量,是用户认可米家生态链万物互联的标签。经过多年投资+自研准备,智能将是小米汽车的核心竞争力。
2022年8月,雷军首次对外公布了小米自动驾驶技术的最新进展:采用全栈自研算法的技术布局策略,能力覆盖高速、城区、停车场等场景,并有创新性的泊车服务一体化方案。
2023年9月,小米汽车申请的“无线充电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专利获授权。该专利避免了驾驶员需要不断调整待充电车辆的停车位置来实现目标电能发射线圈与电能接收线圈的精准对位,从而可以降低驾驶员的停车操作复杂度,提高车辆的停车自由度。
2023年10月,在小米澎湃OS暨小米14系列新品发布会上,雷军宣布集团战略正式升级为“人车家全生态”。这个新战略,以人为中心、将“人车家全生态”有机整合,关键内核就是小米澎湃OS。
2023年11月,小米汽车申请的“电池及车身一体化结构、车辆”专利公布。通过该技术方案,电池包壳体的顶部集成有横梁,横梁能够对壳主体起到加强作用,提高电池包壳体的刚度和侧碰传力性能,壳主体的顶部作为地板面板,有利于提高车辆的集成化程度,降低车身结构的自重,实现车辆的轻量化,提高车辆的续航里程。
目前,智能电动汽车已经成为小米研发的重要投向。2023年第三季度,小米研发支出达50亿元,同比增长22.0%,主要是由于与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及其他创新业务相关的研发开支增加;同期,研发人员占比进一步提升至53%以上。
“当电动车行业进入成熟期时,世界前五大品牌将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换句话说,成功的唯一途径是成为前五名之一,并且每年出货量超过1000万辆。竞争将是残酷的。”对于造车市场,雷军也显露出自己的担忧。
种种迹象表明,左手握有销售平台,右手伸入智能汽车市场,小米造车看上去,似乎要比国内的很多造车新势力靠谱。
2023年,汽车行业的产能不足、缺料等情况都大幅改善,淘汰赛开始。不在江湖,江湖尽是你的传说,什么时候可以见到小米汽车神秘面纱下的真容,还需要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