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工汽车网获悉,9月3日,华为珠峰超充站发布会暨超充联盟正式商用上线仪式在珠峰公园北大门举办。该超充站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定日县珠穆朗玛峰国家公园景区,海拔约4300米,攻克了极高海拔的“光储充”一体化项目的设计及施工等难题,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海拔最高的光储液冷超充站。
值得注意的是,该超充站由西藏可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重庆愉秒充数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及赛力斯汽车三方共同投建。发布会上,广汽传祺和阿维塔科技宣布,上线超充联盟商用旗下APP,赛力斯汽车也将商用上线赛力斯汽车服务小程序,通过充电地图高亮、快速启动、便捷支付等服务。
同时,超充联盟宣布迎来新成员——一汽大众。此前,华为数字能源已携手阿维塔、北汽、比亚迪、长城、广汽、合众、江淮、理想汽车、奇瑞、赛力斯、小鹏等首批11家车企。
求新,华为的联盟
珠峰是“燃油车到不了的地方”。
2018年,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启动电动环保车计划,将逐步禁止非电动环保车辆前往珠峰大本营旅游,次年珠穆朗玛峰景区内开始试运营清洁能源环保客车。这意味着,距离珠峰大本营的近20公里这最后一段路,只有纯电动车辆才可以进入。
具体来看,华为超充站采用华为超充解决方案。共配置3套主机,4把600kW超充枪,16把250kW快充枪,覆盖20个车位,车桩匹配率大于99%,光伏装机150kW及200kWh储能,未来年发电量预计达到23.68万kWh。
在电气性能方面:华为超充站利用直流接触器、液冷模块等单体器件,在基本绝缘的基础上加强绝缘设计,耐压能力达到4000VDC。此外,华为超充站采用立体化布局,核心部位的安规距离比传统高出一倍,最大达到10mm,更能适应高海拔场景。
在安全性能方面:华为超充站采用创新全液冷设计,核心器件液冷模块采用3000吨液压机一体压铸成型,不直接与外界接触,杜绝风沙、凝露侵蚀,失效率小于0.5%。既保证了散热的高效性,也有效的控制了温度,能够在极端环境下,长期平稳运行。
“一直以来,新能源汽车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充电问题:充电基础设施不足、充电速度慢、充电成本高、充电桩的利用率低以及充电标准不统一。”华为数字能源川藏区域副总经理邢小兵表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华为数字能源牵头成立了一个超充联盟。
在此背景下,华为发布了“一体三面”电动化战略。其中提出:让新能源汽车用新能源电;让有路的地方就有高质量充电;让新能源汽车拥有卓越的动力体验。
截至目前,华为智能充电网络已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个城市共部署30000余根全液冷超快充充电桩。并在天全、折多山、卡子拉山、理塘、桑堆、拉萨、林芝、罗布林卡、珠峰等318超充绿廊沿线服务区、加油站等22个场站部署华为超充。
在邢小兵看来,随着未来318川藏超充绿廊上超充站的全线贯通,能让更多车主体验充电如加油般的补能速度。预计今年年底,在全国340多个城市和主要公路,建设10万根以上的华为全液冷超快充充电桩。
质优,超充的生态
“有路就有高质量充电。”
这句话,是华为智能充电网络的愿景,也是目标。作为全球领先的智能终端企业,华为深入汽车充电市场不无道理。
2019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大幅放缓,补贴大幅度退出导致制造成本难以消化,整车销售价格仍然偏高。由于充电基础设施效率不足、自有停车位欠缺、电网配合扩容难度较大等导致充电桩建设不及预期。
2020年,全国两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充、换电一并纳入“新基建”的范畴,工信部等相关部委也多次提出鼓励换电模式发展的建议。
2023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2041万辆,公共充电桩增量为92.9万台,车桩比2.4:1。这个数字,与《发展指南》规划的车桩比1:1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可见,为实现国家新能源汽车规划目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将成近几年发展重点,充电行业成长空间巨大。
这样庞大的市场,为何充电设施还是欠缺?
首先,充电桩在初期建设需要高昂的资金成本。在充电设备中,充电模块是核心和主要成本来源,占比50%。而充电模块最为核心IGBT部件主要依赖于进口,造成建设的高额成本。
其次,初期充电桩企业为抢夺市场份额,大打价格战。通过补贴、优惠活动等促进其增量,造成高成本、低收入的运营模式。毛利率不高,充电桩企业盈利能力不足。
当前,主流的补能方式主要分为超充和换电两种,各有其支持者和市场实践者。其中,蔚来汽车是换电模式的领军人物,而华为则主要发展超充技术。
事实上,华为并不看好换电模式。
早些时候,华为终端BG CTO李小龙在谈及“换电最终会代替超充”话题时直言,“你如果有机会看到几年前设计的能换电的电池和今天最新的电池厚度尺寸对比,可能会改变想法。现代技术发展太快,兼容以前的老电池是一个非常沉重的包袱。”
在华为的推动下,液冷超充行业市场规模也将不断扩大。2021年中国支持液冷超充的车辆保有量为20.38万辆,2023年迅速跃升至118.38万辆,两年时间提升了4.8倍。预计2024年中国液冷超充车辆将达到213.08万辆,同比增长80%,2028年达1680万辆。
业内人士认为,“电动化”的造车生意,本质上是关于补能的生意。谁能在补能上为用户带来成本降低、效率提升,打造出差异化竞争,谁就能先一步造出护城河。
如今,华为已先行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