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储能知家获悉,10月25日,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消息,公司于近日与陕林集团下属子公司国海(天津)贸易有限公司签署4GWh固态电芯及储能装备采购协议,合同总额约40亿元人民币。
同时,公司与陕林集团签署《投资合作协议》,共同出资设立山东云石卫蓝新材料有限公司。重点开拓新能源储能、电网调峰及工商业储能市场。首条生产线投资12亿元,落户在卫蓝海博(淄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现有车间,并加速南京等地生产基地建设。
继D+轮融资后,卫蓝再度大动作。
再迎“新能源巨头”
随着山东新能源市场机遇吸引资本入局,陕西省属国企与北京独角兽企业强强合资,在淄博落地全新项目。“此次合作是陕林集团布局新能源产业、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一步。将依托自身优势,与卫蓝新能源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及产业链协同方面深度合作,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陕林集团董事长贾一超说道。
陕林集团成立于2018年6月,前身为陕西林业集团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是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国有独资企业,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集团以林业全产业链为核心业务,涵盖森林经营、林产工业、生态科技、新能源及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重点布局国家储备林建设、碳汇交易、固态电池技术研发等新兴方向。
卫蓝新能源成立于2016年8月,是一家专注于混合固液电解质锂离子电池与全固态锂电池研发与生产、拥有系列核心专利与技术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融合了电池材料、电芯、系统等领域的高精尖人才,聚焦高能量密度、高安全、高功率、宽温区、长寿命的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和全固态电池产品,产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3C消费及极端场景领域。
根据协议,卫蓝新能源与陕林集团将基于各自在产业资源、资本投资及固态电池核心技术领域的优势,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通过“市场换技术”模式推动合作,以终端市场需求牵引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固态电池在电网侧储能、高能耗企业绿电转型等领域的应用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卫蓝新能源刚刚完成D+轮融资。本轮融资引入多家战略投资方,包括北京市绿色能源和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北京市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标志着其在固态电池技术产业化进程中迈出关键一步。此外,广东能源集团、工银资本等知名机构也作为新股东加入,进一步增强资本与产业协同效应。
卫蓝新能源董事长俞会根表示,“固态电池以其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的优势,已成为储能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此次合作将加速固态电池在储能市场的普及。”以“顶层设计+产业落地+市场协同”的模式,实现了国企资源、民企机制与科创技术的融合。
共筑“双领域高地”
当前,新能源市场发展前景广阔,预计2025—2026年全球电力需求年均增长超3.5%,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首次超过煤炭,中国市场规模有望突破6万亿元,技术迭代与政策支持驱动行业向高效、低碳方向加速转型。
在此背景下,“固态+储能”爆火。
在固态电池方面:
作为下一代锂电池的核心技术方向,固态电池相较于液态锂电池,能够提供更大的能量密度、大幅提升续航能力,显著提升安全性、避免液态电解液泄漏以及降低热失控风险,并且工作温度范围更宽、极端环境的适应性表现更为突出,在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及消费电子等领域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政策红利释放、市场需求升级和技术持续迭代,固态电池行业产业化节奏逐渐清晰、市场规模迅速增长、技术路线逐步聚焦和应用场景逐渐扩展。例如,上汽MG全新MG4的半固态电池版本车型将在9月推出;长安汽车预计2026年实现固态电池装车验证,2027年推进全固态电池逐步量产,能量密度达400Wh/kg;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也计划在2027年前实现商业化应用……
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市场规模超2500亿元,将率先在高端电动汽车、低空飞行器及机器人领域应用。不过,亦有行业人士提醒,固态电池商业化落地仍需时日,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提产降本。
在新型储能方面:
2025年以来,储能正经历由政策红利驱动迈向市场价值驱动的重要转折点,通信寡头、家电巨头、电子制造巨头纷纷跨界。装机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创新不断取得突破、电力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经营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新型储能正大步迈向规模化。然而,新型储能的发展要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尚待跨过技术、成本和质量“三道坎”。
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平均储能时长2.3小时,较2023年底增加约0.2小时。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探索完善新型储能的市场参与机制,建立较好的商业模式,以形成良性的市场,这是破解新型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难点的关键所在,也是新型储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