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储能知家获悉,11月9日,有媒体报道称,停产超两年的威马黄冈工厂迎来新主人,湖北本土能源企业楚能新能源正有意接手,开启“电池企业+整车制造”的新模式。在此之前,威马汽车曾在微博发文称“好事将近,敬请期待”,并配图“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暗示公司有望重新出发。
这座曾投资202亿元、占地千亩的现代化威马生产基地,如今只有零星人员留守。厂区停车棚空荡,门前杂草丛生,与昔日作为湖北省重点项目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楚能新能源的介入,不仅让威马的产能遗产成为焦点,更折射出新能源行业“产能重构”与“跨界造车”的新逻辑。
截至发稿,官方尚未回应。
玩转“新能源赛道”
楚能新能源什么来头?
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8月6日,注册股本40亿元人民币,是专注于新能源储能电池、动力电池、能源管理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新能源创新科技企业,主要围绕电化学储能、乘用车、商用车等商业应用领域,全面开拓锂离子电池新能源上下游产业链,经营业务面向全球储能电池、动力电池市场。其背后是恒信汽车集团,作为全国第四大汽车经销商集团,恒信拥有超过310家4S店的销售网络。
早些时候,楚能新能源在招聘网站上发布了大量与新能源整车制造相关的岗位信息,涉及项目工程、采购、产品设计、人机交互、造型设计、CAS汽车数模、流程体系等多个领域,涵盖了汽车研发的全链条——包括底盘、三电系统、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整车规划等,这表明其有意独立推进整车项目。
有知情人士透露,“楚能新能源汽车业务部门已拥有百人规模,首款车型或将对标问界M5,定位为增程SUV。长期规划中,将同时推出增程和纯电动车型。”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楚能新能源的储能电池出货位列全球前五;今年8月,其储能电池单月出货量超过8GWh,排名全球第四;今年第三季度,楚能新能源已经位列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第三名,仅次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
在王牌产品314Ah储能电池的基础上,楚能新能源自主研发的588Ah大容量电池将于明年量产,190Wh/kg超高能量密度、超12000次循环寿命、96.5%超高能量效率,凭借高可靠、高安全、长寿命的产品特性,588Ah储能电池有望成为楚能未来冲击更高市场出货排名的又一王牌。
为何要跨界接盘?
楚能新能源可以实现三重价值:
第一、依托自身电池技术优势,快速打通“电芯-电池包-整车制造”产业链,较从零布局节省2到3年时间;
第二、借助恒信汽车的4S店网络与渠道资源,解决整车销售的终端通路问题,形成“制造+销售”闭环;
第三、湖北本土企业的身份能更好对接地方政策支持,与威马星晖工厂的区位形成协同,“电池企业+经销商背景”的组合,恰好弥补了传统造车新势力“重研发、轻制造、弱渠道”的短板。
“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仿佛按下快进键。蔚来、小鹏、理想、哪吒等400多家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在市面上高举“烧钱造车”的口号,与传统造车势力杀成一片。随着市场趋于饱和,狂热的投机潮水慢慢退去。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甚至用“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来形容威马的困境。
作为中国最早期的造车新势力之一,威马汽车也曾风光过。2015年,威马汽车正式成立,公司名字取自德语世界冠军——Weltmeister;2019年,威马汽车交付1.68万辆,位居造车新势力第二位;2022年,威马汽车全年总销量仅2.94万辆,同比下降 33.3%;2023年,威马汽车接连被曝出停薪、停产、经销商退网;2024年,威马汽车几经挣扎后还是走向了末路,公开申请破产重整……
具体来看,位于黄冈的星晖工厂与浙江温州工厂均按工业4.0标准建造。其中,星晖工厂规划年产能达15万辆,配备了完整的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五大车间,并因智能制造水平较高被评为“湖北省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曾实现威马EX5、EX6等车型的批量生产,是少数通过工信部产能验收的新势力工厂。
值得注意的是,星晖工厂的资产主体已被冻结60亿元股权,而威马整体涉及的供应商欠款、用户退款等债务规模超百亿元。若楚能新能源要接手,需通过债务重组、资产剥离等方式厘清权属,这对资金实力是一种考验。
当前,都说汽车市场已经进入“淘汰赛”阶段,今后能够在市场存活下来的品牌将会越来越少,可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2025年居然还有“头铁”的企业想要入局造车。
正如楚能新能源创始人代德明所说,公司计划通过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能源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制造,逐步拓展至新能源乘用车的整车开发与制造。若整车项目能够独立推进,实现自主研发、自供电池、自建渠道,打通产销闭环,未来有望成为继比亚迪之后,第二家实现“电池完全自供”的汽车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