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工汽车网获悉,8月9日,高合汽车在其官网上发布《致高合车主朋友》一文,宣布目前正式进入司法预重整阶段,通过自救方式寻找“重生”的有效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高合汽车母公司——华人运通(江苏)技术有限公司,预重整申请被法院受理之后,对公司进展和状况的最新回应。其中,高合汽车提到,“司法预重整不是破产重整,更不是破产清算。”
在《致高合车主朋友》一文中,高合汽车表示,“司法预重整是逐步解决困境的重要转机,也是政府、法院、股东、意向投资人认可高合汽车价值,并在司法效力介入下推动华人运通公司解决债权人问题,尽快形成符合各方共同利益的重组再生方案的关键一步。”
“破产”的新势力
一纸法院决定书,让高合汽车再度回归行业视野。
8月8日,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宣布,已正式受理华人运通的预重整申请。经法院决定,预重整的期限为六个月,若存在合理的理由,该期限可以进一步延长三个月。
决定书显示,截至2024年4月30日,华人运通已知到期未能清偿债务已超过该公司资产总额,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已具备破产原因。
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认为,华人运通所在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前景广阔,进行预重整有利于提高企业重整效率,降低企业重整成本,能充分发挥重整制度挽救困境企业的功能作用,更好地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且债务人具备预重整价值,符合预重整条件。
那么,到底什么是“预重整”?
所谓预重整,是指在重整程序启动前,主要债权人、出资人、债务人、重整投资人等主体在人民法院主导下通过协商谈判,预先就重组关键条款达成共识。预重整是重整的准备阶段,尚未正式进入法律程序。而重整则是破产法框架下的正式法律程序,具有法律效力。
那么,高合是否要等重整结束后才能启动?
高合汽车回应,在重整流程启动后,首先实现的是用户售后服务的正常化,其次就是“重整不停产”的平行推进。在政府和各方股东的大力支持下,在法律的保障下,公司将会努力推进复工复产,全力保障车主的售后服务。
随后,华人运通发出《华人运通(江苏)技术有限公司预重整案共益债投资人招募公告》。拟向共益投资人借款不超过人民币3亿元,首期为人民币1亿元。主要是为了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为预重整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造车,本身就是一项特别烧钱的生意。
2023年,高合汽车全年仅交付8681辆。其中,售价80万元的HiPhi X销量全年为226辆。而其最近一次公布月交付量还是在去年11月,此后官方就再未公布过交付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龙年春节复工的第一个工作日,高合汽车就被曝出停工停产6个月。彼时,长安、华为、一汽、吉利等均与高合汽车传出收购传闻,却无一实现。
在业内人士看来,高合汽车在自我造血能力上面是严重缺失的,管理者错判了汽车行业周期和竞争环境,导致其产品定位不适应市场需求,进而陷入当前的困境。
“内卷”的新能源
谁也没想到,高合汽车的瓶颈来得如此迅猛。
在与员工的内部会议中,高合汽车创始人丁磊曾直言,“公司遇到这个情况让我无言以对,自己用老一套的经营策略打不过互联网。高合汽车翻身的窗口期最多三个月,会积极争取。”
正视危机后,高合汽车连续发起了多轮“自救”。
首先,高合汽车开启直播带货。公司工程项目总监杨悦卿在高合汽车内解说食品。直播带货的产品包括牛排礼盒、茶叶等。不过,其直播动态已停止在4月29日。
其次,高合汽车开始寻求融资。有知情人士透露,高合汽车已获得了iAuto Group Inc.的10亿美元(约合72.29亿元人民币)融资,并与高合汽车母公司华人运通正式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如今,高合汽车又对司法预重整抱有较高期待。
事实上,在传出高合“停摆”的当天,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一份内部信中指出,今年是中国汽车品牌进入“血海”竞争的第一年,即淘汰赛的第一年。
今年年初,相似一幕再次上演,却更为激烈:1月特斯拉再次宣布旗下车型最高下调1.55万元,2月比亚迪直接喊出“电比油低”,4月小鹏、问界、极氪、极越、昊铂等或降价,或推出限时权益;7月国家推出“以旧换新”补贴……
当前,在燃油车老旧产能出清、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稳定之前。头部公司降价可以摊销成本、提高份额,但尚未盈利的车企尤其是弱势品牌卷入价格战将会加速淘汰。
同时,车企“价格战”不仅会影响产品研发投入,也将传导到整个产业链,压缩上游供应链成本,并给下游经销商带来较大经济负担,长期以往必然会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宝马、奔驰、奥迪等部分车企已陆续退出“价格战”。行业不再唯价格论,回归综合实力竞争。重点关注业务质量,支持经销商稳扎稳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汽车行业的长期发展。
新秩序正在重建,旧秩序正在坍塌。
根据预测,截至2026年,汽车行业淘汰赛将加速,车企将在规模、成本和技术间进行决战,合资品牌份额或将从40%以下降低至20%以下,其释放出的20%份额将是自主品牌的成长空间。
显然,高合汽车不是第一家面临困境的造车新势力品牌,也不会是最后一家。在新市场环境下,几经波折的高合汽车能找到新路径吗,这一问题的答案将逐渐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