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资讯 > 热点 “比亚迪们”认真了!抄底特斯拉?

“比亚迪们”认真了!抄底特斯拉?

据中工汽车网获悉,近日,有知情人士透露,今年第三季度,比亚迪高速领航辅助驾驶系统“DNP”将正式上线,首款采用DNP的汽车将是第四季度上市的2023新款汉车型,后续还会在唐、宋的部分车型上出现。

在资本的寒冬中,自动驾驶赛道的创投风向正在加速裂变。上世纪90年代以笔记本电池企业起家的比亚迪,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虽然王传福曾语出惊人的表示,“自动驾驶都是扯淡,那个虚头巴脑的东西都是忽悠,它就是一场皇帝的新装,被资本裹挟。”但“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这句话一直是比亚迪践行的标准。

自动驾驶:“DNP”叫板特斯拉

具体来看,比亚迪的高阶智能驾驶辅助方案基于地平线征程5打造,其搭载有11V5R传感器,配备觉非科技提供的高精度定位服务,而域控制器则由东软睿驰提供。

在智能驾驶功能方面,比亚迪DNP系统将会包含高速路段及快速路段的领航辅助驾驶功能,支持部分城区道路的智驾功能。此外,搭载DNP系统的车型还将支持倒车循迹等智能驾驶功能。

目前,特斯拉提供两种类型的自动驾驶技术:全自动驾驶(FSD)和AutoPilot。FSD针对城市交通和城市道路,在中国还没有上市,不过有传言说它很快就会到来。AutoPilot则是一种标准的ADAS系统,主要用于高速公路驾驶。而比亚迪DNP的出现,无疑会给特斯拉增加一个强劲的对手。

自动驾驶:解放双手的最后一站

1、商业运营是关键节点

回顾汽车产业发展历史,汽车产业经历了从机械时代到电子时代到如今向软件时代迈进的发展历程。毋庸置疑,自动驾驶已成为人类发明汽车以来的一大颠覆性创新。据不完全统计,整个2022年,国内自动驾驶相关的投资事件有136起,与2021年144起几乎持平。

近年来,全球越来越多的整车厂、零部件厂商以及谷歌、苹果、百度等科技公司开始投入智能化汽车的研发中来,智能汽车正在快速抢占汽车市场。

2010年,谷歌公司在官方博客中宣布,正在开发自动驾驶系统,截至2023年,谷歌已经申请和获得了多项相关专利,其无人驾驶汽车于2012年获得牌照上路,总驾驶里程已经超过了48.3万千米。

2021年,德国联邦汽车运输管理局批准了奔驰的L3级自动驾驶系统,意味着奔驰L3级自动驾驶车辆能够上路,甚至能远销海外市场。

2022年,小鹏汽车自动驾驶副总裁吴新宙在小鹏汽车科技日上公开智能辅助驾驶路线规划:2022年,主要着力单场景辅助驾驶铺设;2023—2025年,主要布局全场景辅助驾驶;2025年之后,小鹏“将向全面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进发”。

2、国家政策是利好方向

2015年5月,被视作中国的“自动驾驶元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在文件中,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正式被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无人驾驶被列为汽车产业未来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

2021年,为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工信部颁布《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

2020年9月,工信部发布《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2年版)》提出,到2025年要制修订100项以上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

相关标准的持续出台,标志着我国自动驾驶标准正在逐渐完善,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落地提供重要的先决条件。

自动驾驶:寒冬仍未结束

值得注意的是,自动驾驶技术无论是面向C端还是B端,要实现规模化量产都需要解决“三大关键”的问题:

1、成本关

自动驾驶依靠大算力的芯片、高精度的传感器,以及大量的算法迭代,这些都需要很高的成本,推高了自动驾驶的成本,自然需要消费者买单,而消费者享受到的好处还比较初级,不能放开依靠自动驾驶,所以性价比就比较低。

一套L2+的智驾系统成本,传感器、计算单元等硬件成本,加上整合地图采集、算法、数据、标注等人工投入折合成的软件成本,系统总成本约为36500元,这显然在当前国内主流车型上是不能接受的。未来2—3年,如果把成本控制在每公里10万元以内,才能够真正实现大规模部署。

2、技术关

功能安全、信息安全、人机交互安全是高阶智驾规模化量产的三大安全要素。自动驾驶技术的核心是算法,而算法的研发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试错和不断的迭代。其中,包括感知、决策、路径规划、控制等多个方面。

在实际道路环境中,算法需要考虑诸如路况、天气、人行道、建筑物等多个因素,这就需要算法考虑和处理大量的信息,从而让车辆能够运行在更加复杂的环境中。

3、安全关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先进功能越来越多,集成度、复杂性增加,安全问题开始凸显,由功能安全引发的自动驾驶事故比例逐渐增多。数据显示,从2021年6月到2022年5月15日,涉及特斯拉Autopilot的事故共有273起。

在国内,蔚来、理想等品牌也曾发生过辅助驾驶“疑似失灵”的问题。涉及自动驾驶功能的交通事故多次发生,给智能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车企如何界定安全边界,并做好安全与体验友好的平衡对行业来说依然是难题。

即便现在自动驾驶看起来遥遥无期,但没有一个科技巨头愿意放弃这项技术。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哪天实现了呢。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uploads/allimg/20211206/1-2112061524541R.jpg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https://m.weibo.cn/u/7480332336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