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工汽车网获悉,12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消息,12月1日,为做好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工作,促进汽车行业加快绿色转型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组织一汽、东风、长安、上汽、吉利、陕汽等首批试点企业,以及研究机构等相关单位召开试点阶段评估会。
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介绍了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工作推进情况及下一步工作考虑。试点企业结合试点目标及主要任务,围绕报废汽车回收体系建设、汽车产品资源综合利用、绿色供应链管理、再生材料推广应用等方面介绍取得的阶段性工作成果。与会专家就标准规范制定、可持续商业模式探索、产业链耦合发展等方面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并提出了意见建议。
下一步,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将加强工作调度,指导试点企业扎实推进各项试点任务,加大试点好经验、好做法的宣贯推广力度,提升汽车产品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引导汽车产业链绿色高质量发展。
拆解精细化“变废为宝”
在报废汽车拆解园区,每年会有上万辆报废汽车进行回收拆解。一辆待拆解的汽车将通过破碎、分选等4大环节,完成它的“再生”之旅。
2022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3亿辆大关。市场体量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汽车产业链多个板块快速扩容,也让报废汽车产业全面崛起。
那么,一辆汽车“退役”后将何去何从?会产生哪些价值?
报废汽车是典型的综合型再生资源,可以提供钢铁、有色金属、贵金属、塑料、橡胶等原材料。汽车拆解产业链以拆解环节为中心,向上游延伸至报废车的回收、拍卖,向下游延伸至零部件的再生、金属与非金属材料的再利用。
目前,我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的细分行业主要有两个:一是拆解回收废旧资源方式,常用于附加值较低的零部件;二是采用再制造方式,常用于附加值较高的零部件。
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报废汽车拆解行业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起始阶段:1980—1995年,只有国家物资部门才能收购报废汽车;
二、过渡阶段:1996—2007年,汽车拆解业务逐步向市场开放,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资格认证制度正式施行;
三、市场阶段:2008—2018年,《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等行业新规持续颁布,市场进一步开放;
四、完善阶段:2019年—2023年,随着“国六”排放标准政策出台,《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进一步规范行业发展,提升市场活力。
据中工汽车网统计,我国报废汽车数量从2017年的1085万辆增长至2022年的2000万辆。在碳中和背景下,报废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将同步提升报废汽车的拆解率,为汽车拆解行业带来持续不断的市场需求。
2020年,我国报废机动车回收数量达到215.3万辆;2021年,报废汽车回收量约为238.6万辆;2022年,报废机动车回收量同比增长4.78%,约为250万辆,但实际回收数量仅为2022年全国机动车3.19亿辆保有量的0.78%,距离美日德汽车拆解率5.6%、7.2%、6.9%存在明显差距。
再生过剩化“亟待规范”
事实上,汽车拆解回收可以创造巨大的商业和社会价值。
一台重量为1.2吨的中档燃油车,若零部件齐全可全部再制造再利用的前提下,其发动机、车架等零部件的再制造价值可达6000到7000元,再加上车身的废钢价值约3000元,整车回收价格将达到近万元。
新能源汽车回收拆解利润更是不菲,“三电”系统作为汽车的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总成本的50%左右,动力电池占整车制造成本最高可达60%。
以三元锂电池为例,其正极材料中锂、钴、镍、锰的含量分别约为7.13%、6.06%、48.27%和5.65%。若这些金属全部回收利用,动力电池回收价值约2.5万元,进而导致单位新能源汽车报废回收价值高涨至超3万元,约为传统能源汽车报废回收价值的8.6倍。
随之而来的,便是产业发展困境。
首先,是技术漏洞。现阶段,回收企业和拆解企业多为一体,未严格区分回收、拆解、再利用等各类企业的分工,大多数企业只具备回收和简单的拆解能力,仍以废钢加工回收为主,三元催化器等高附加值材料利用不足,大部分企业产业链布局缺失,远未形成产业链大规模效应及上下游协同优势。
其次,是盈利不足。面对回收车辆品牌多、车型杂的局面,寻找客户资源难度日益增大。对于正规拆解企业来说,不仅需先花费高额费用申请拆解资质以及购买拆解设备,还需考虑拆解后续的环保问题,购置处理废弃物的设备。因此,许多报废汽车拆解企业处于财务亏损状态。
最后,是产业过剩。为防止报废机动车项目重复建设,特别是防止被资本操纵导致项目失败、恶性竞争、破坏行业秩序。当前,四川、宁夏、甘肃、江苏等多省地商务厅发布汽车拆解产能严重过剩预警,提醒欲涉足于这一行业的投资方应加强市场分析,注意防范风险,避免盲目投资。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动力电池行业,都深受非法回收乱象困扰,正规回收拆解企业获得的资源有限,亟待集合力量共同发展。”
市场技术化“政策提振”
根据市场预测,“五大总成”及动力电池丰厚利润将推动2025年汽车拆解市场空间达1271.3亿元。到2030年,汽车正归渠道回收率为38%,对应拆解汽车总数为1172.7万辆,市场空间高达2627.6亿元。
在此背景下,政策开始加速提振。
2019年,国务院正式发布《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消除了报废机动车零部件再制造的法律障碍,规定拆解的报废机动车发动机、方向机、变速器、前后桥、车架等“五大总成”具备再制造条件的,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出售给具备再制造能力的企业予以循环利用。明确了国家对报废机动车回收企业实行资质认定制度,未经资质认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从事报废机动车回收活动。
2021年,财政部、商务部四部门联合印发《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实施方案》,提出到2023年报废汽车再生资源利用水平稳步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75%。汽车绿色供应链体系构建完备,汽车可回收利用率达到95%,重点部件的再生原料利用比例不低于5%。
2022年,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提到支持绿色低碳生活和资源节约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城乡垃圾和农村废弃物资源利用。完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质增效。建立健全汽车、电器电子产品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促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健康发展。
一方面,我国依法打击非法回收拆解,坚决取缔无资质回收和非法拆解窝点,规范回收拆解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回收拆解资质企业的生产经营合法权益,营造行业发展良好环境。
另一方面,我国坚决治理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违规拆解,切实防范和化解行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风险隐患。制定专项整治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和任务清单,打造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有责可追的责任闭环。
2023年,一个千亿时代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