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工汽车网获悉,近日,人民日报连发三篇文章评价动力电池回收市场。一时间,动力电池回收再次成为市场讨论的热点话题。
废旧动力电池量低于市场预期
近年来,全球汽车产业正在向电气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趋势发展。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加速产品的研发更迭,以增强其在行业的竞争能力。与之密不可分的动力电池报废领域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电动汽车发展迅速的同时,动力电池的退役量也逐年走高。
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累计退役的动力电池超过20万吨(约25GWh),市场规模达到100亿元。预计到2027年,我国的电池回收量预计会达到历史最高的78万吨,这一数据也意味着,在未来五年内,我国的电池回收行业,将会迈入发展的最佳时机,行业的规模会达到2262亿元。
然而,在新能源汽车品牌4S店,用户难以找到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的专属区域。业内人士在咨询了几家新能源车企销售经理后发现,很多4S店里都没有动力电池回收业务。一家大型汽车企业总工程师表示,“国家明确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后,企业非常重视,只是废旧动力电池量低于预期。”
全生命周期溯源监管筑牢根基
值得注意的是,面临这巨大的回收市场,却存在着不小的安全隐患。其中大量废旧动力电池流入小作坊等非正规渠道。“小作坊”之所以能够顺利回收到电池,主要原因在于其成本较低,在回收时能大幅推高报价。
为了解决目前的行业现状,工信部先后出台《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规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暂行规定》等政策文件,搭建溯源管理国家平台,建立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也就是说,新能源汽车使用期间的电池数据,包括是否出现过热、是否发生过短路等极端情况,电池包、模组、电池单体有无更换等信息都有据可查。”业内专家解释。自《溯源管理规定》正式实施以来,工信部进一步强化各地方的属地监管责任,建立了本地区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动态监测报告制度,强化对废旧动力蓄电池来源、流向等信息的监管。
上游资源紧张延伸产业链或成常态
从市场需求看,受制于锂化工产品现阶段市场需求旺盛,价格占据高位等因素,不少企业早已向动力电池回收延伸产业链,特斯拉、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各路巨头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21年12月,宁德时代邦普一体化新能源产业项目开工仪式在宜昌高新区白洋工业园举行。据了解,宁德时代邦普一体化新能源产业项目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为核心,整合“磷矿—原料—前驱体—正极材料—电池循环利用”等环节业务,覆盖电池全生命周期。
今年4月,继在福州成立汽车以及充电桩等销售公司后,比亚迪又在台州成立了一家新电池公司—台州弗迪电池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人民币。据悉,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电池制造销售,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新材料技术研发等。目前,该公司由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间接全资持股。
整体来看,动力电池回收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上至电池生产厂商,下至终端利用企业,牵涉众多。若要有效开发这片蓝海,还需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力。